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标注


钱穆


前言

2020-04-07 10:23

[原文]

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这一番讲演,则只想多讲制度,少讲人事。但要讲制度甚不易。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批注]


前言

2020-04-10 18:05

[原文]

第三,制度虽像勒定为成文,其实还是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如此讲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项制度之真相。否则仍只是一条条的具文,决不是能在历史上有真实影响的制度。

[批注]


前言

2020-04-11 18:26

[原文]

第五,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批注]


前言

2020-04-11 18:27

[原文]

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批注]


一 汉代政府组织

2020-04-15 15:51

[原文]

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郡太守不能把郡太守的职位传给他儿子,县令不能把县令的职位传给他儿子。这已是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的进步。

[批注]


一 汉代政府组织

2020-04-15 15:52

[原文]

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这真是皇宫里的秘书了。

[批注]


一 汉代政府组织

2020-04-15 16:20

[原文]

那时,皇帝有什么事,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室与政府关系之大概。

[批注]


一 汉代政府组织

2020-04-17 14:03

[原文]

九卿放出来当太守,并不是降级。地方二千石来做中二千石,也不是升级。名义上还是差不多。当时全国一百多个郡,太守的名位,都和九卿差不远。因此虽是中央政府大一统的局面,虽是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得比较小,却不感觉得这个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批注]


二 汉代选举制度

2020-04-18 18:25

[原文]

至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汉代官吏任用,有一限制,地方长官定要由中央派;太守如是,县令也如是。但郡县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

[批注]


二 汉代选举制度

2020-04-18 23:21

[原文]

自从武帝以后,汉代逐渐形成了一种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至少每年各郡要新进两百多个孝廉入郎署,十几年就要有两千个。从前皇宫里的郎官侍卫本也只有二千左右。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就全都变成郡国孝廉;而那些郡国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生补吏出身的。如是则皇帝的侍卫集团,无形中也变质了。全变成大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了。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后来郎署充斥,要待分发任用的人才尽多,于是就把无定期选举、特殊选举都无形搁下,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这是到东汉时代的事了。

[批注]


三 汉代经济制度

2020-04-19 15:49

[原文]

然而汉代税制,有一个大毛病。当时对于土地政策,比较是采用自由主义的。封建时代的井田制早已废弃,耕者有其田,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私有;他可自由使用,也可自由出卖。遇到经济困乏,田地可以买卖,就形成了兼并。若我们进一步问:为什么政府税额轻了,农民还要卖去自己的田地呢?这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须讲到当时的人口税、兵役税,乃及社会经济之全体貌。此刻无暇涉及。但耕户卖去了他的土地所有权以后,他就变成一佃农。田主对佃农的租额是很高的。有的高到百分之五十,即十分之五。结果政府的租税愈轻,地主愈便宜;农民卖了地,要纳十分之五的租给地主,地主向政府只要纳三十分之一的税。政府减轻田租,只便宜了地主,农民没有受到分毫的好处。这是讲的田租。

[批注]


三 汉代经济制度

2020-04-19 15:55

[原文]

盐铁商是当时最大最易发财的两种商业。盐没有一人不吃的,铁也没有一家不用;而煮海成盐,开山出铁,这山与海的主权,却在皇帝手里。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批注]


四 汉代兵役制度

2020-04-23 22:08

[原文]

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蓄”。照一般情形论,年年丰收,是绝对不会的。平均三年中,总会有一个荒年

[批注]


四 汉代兵役制度

2020-04-26 18:21

[原文]

时做奴隶,并不是出卖自由,只是出卖他对国家法规上一份应尽的职责。政府要禁止此风,便规定奴婢的人口税加倍征收。但有钱的养着大批奴隶,反可发大财。譬如入山烧炭、开矿之类,全需大批人工。出卖为奴,便如参加此发财集团。

[批注]


四 汉代兵役制度

2020-04-26 18:21

[原文]

汉代除却规定的义务兵役外,民间还有义勇队,志愿从军的。国家有事,可以自由报名。这叫做“良家子从军”。那些都是比较富有的家庭,尤其是居家近边境的,平常在家练习骑马射箭,盼望国家有事,报名从军,打仗立功,可以做官封侯。这风气在边郡特别盛。像陇西李广一家便是一著例

[批注]


五 汉制得失检讨

2020-05-01 22:35

[原文]

汉光武自身是一好皇帝,明帝、章帝都好;然而只是人事好,没有立下好制度。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大问题。

[批注]


五 汉制得失检讨

2020-05-01 22:47

[原文]

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但中国政权,却因此开放给全国各地了。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因此中央政府里,永远有全国各地域人民之参加,不致偏荣偏枯。因此中国政府,始终是代表着全国性的,全国人民都有跑进政府的希望。而且实际上,也是全国各地永远都有人跑进中央政府的。又汉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如是则中央政府既是绝对的代表全国性的,而地方政府却又竭力避免其陷于地方性。这样才可使大一统的局面,永远维持。而全国各地方声教相通,风气相移,却可使各地文化经济水平,永远走向融和,走向平均,不致隔绝,不致分离。这一制度,自汉代起直至清代始终沿用。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里一最应着眼之点。

[批注]


五 汉制得失检讨

2020-05-01 22:50

[原文]

。古代书本必得传抄,一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字。抄一本书,费就大了。帛是丝织品,其贵更可知。而且要抄一本书,必得不远千里寻师访求。因此读书求学,便有着绝大限制。但若你生来便在一个读书家庭中,那一切困难,便都易解决了。因此当时虽非封建社会,爵位不世袭,而书本却可世袭。虽不是世代簪缨,却是世代经学。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便无异一封建传袭的贵族了。那时的政治制度,虽不许社会大贫大富,让工商业走上资本主义化;但学问与书本,却变成了一种变相的资本。所以说:“黄金满籝,不如遗子一经。”这便是一本书的资本价值,胜过了一箩黄金的资本价值了。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批注]


五 汉制得失检讨

2020-05-01 22:52

[原文]

当时的大门第,依然平均分配在全国各地,大概是每郡都有几家有声望的。我无以名之,名之曰“门第的社会”。这并非封建社会,也并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但一样有不平等。虽非封建贵族,而有书生贵族。虽非工商业资本,而有书籍资本。国家的政治制度,虽并没有对那些家庭许下世袭特权;但他们因有家庭凭借,无异于有世袭的特权了。

[批注]


五 汉制得失检讨

2020-05-02 10:19

[原文]

此下魏晋南北朝,始终没有像样的政府,因此也没有像样的制度产生,直要到唐代。但唐代已不是汉代的老样子、老制度,他又换了崭新的一套。直要待唐代的新制度又出了毛病,宋代又再换一套。此下明代、清代也如此。只因我们此刻不看重历史,不研究历史,所以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政治都是一样,都只是“专制”两字已可包括尽了。其实是不然的。

[批注]


一 唐代政府组织

2020-05-02 10:51

[原文]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批注]


一 唐代政府组织

2020-05-02 10:52

[原文]

何谓失职?因宰相职权,本该领导政府,统治全国的;后来此项职权,被皇帝夺去了,皇帝把他们的私属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的职权;这是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事。现在到唐代,才又把以前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换言之,亦即是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交还政府。

[批注]


一 唐代政府组织

2020-05-02 10:56

[原文]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那一人贤,就采纳那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批注]


一 唐代政府组织

2020-05-03 11:43

[原文]

(中书省武则天改称“凤阁”,门下省武则天改称“鸾台”。)

[批注]


一 唐代政府组织

2020-05-03 11:46

[原文]

但中国传统政治,仍有一大漏洞。在唐代,也并无皇帝绝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动变通之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

[批注]


一 唐代政府组织

2020-05-03 15:28

[原文]

其次是地方长官之掾属。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长自行辟署任用,唐代则任用之权集中于中央之吏部。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全由中央分发。任地方官者,因其本身地位低,不得不希望升迁,各怀五日京兆之心。政府亦只得以升迁来奖励地方官。于是把州县多分级次,由下到中,由中到上,升了几级,还如没有升。不像汉代官阶上下相隔不甚远,升转亦灵活。由县令升郡太守,便是二千石,和中央九卿地位相埒。汉制三年考绩一次,三考始定黜陟;因阶级少,升迁机会优越,故能各安于位,人事变动不大,而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唐代则迁调虽速,下级的永远沉沦在下级,轻易不会升迁到上级去。于是在官品中渐分清浊,影响行政实际效力极大。

[批注]


一 唐代政府组织

2020-05-08 21:05

[原文]

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此即所谓“分巡”、“分察”。监察中央的谓之“分察”,监察地方的谓之“分巡”。

[批注]


二 唐代考试制度

2020-05-15 11:12

[原文]

就中国以往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

[批注]


二 唐代考试制度

2020-05-16 21:59

[原文]

当时科举录取虽有名额,而报名投考则确无限制。于是因报考人之无限增加,而录取名额亦不得不逐步放宽。而全国知识分子,终于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无法安插,只有扩大政府的组织范围。

[批注]


三 唐代经济制度

2020-07-07 17:55

[原文]

说到租额,则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三十取一,更为优减。“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批注]


三 唐代经济制度

2020-07-07 18:01

[原文]

唐代的“两税制”,开始在唐德宗建中元年,为当时掌理财务大臣杨炎所策划。自此以来,直到今天,中国田赋,大体上,还是沿袭这制度。因其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故称“两税”。此制与租庸调制之不同,最显著者,据唐时人说法,两税制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的。这是说你从江苏搬到湖北,也如湖北人一般,不分你是主是客,只要今天住在这地方,就加入这地方的户口册。如是则人口流徙,较为自由了。又说“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是说你有多少田,政府便向你收多少租。如是则义务劳役等种种负担,也获解放了。这不能不说是此制之好处。然而政府不再授田,民间自由兼并,所以两税制一行,便把中国古代传统的井田、王田、均田、租庸调,这一贯的平均地权、还受田亩的作法打破。这样一解放,直到清代,都是容许田亩自由买卖,自由兼并

[批注]


三 唐代经济制度

2020-07-11 18:36

[原文]

至于汉代之盐铁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而唐代租庸调制之破坏,以及茶盐诸税之兴起,也由于玄宗以下,先是向外开疆拓土;直到德宗时代,因向外用兵而引起军人作乱,内战频起;总之是由兵祸而引起了经济制度之变动,则汉、唐并无二致

[批注]


四 唐代兵役制度

2020-07-20 11:59

[原文]

唐代用绢作币,大家携带绢匹。到了边疆,边疆的营官说:你们的绢匹该交给我,存放在储藏室,待需要用时再领取。于是故意叫士兵们作苦工,一天做八点钟的,要他们做十点钟;吃睡都不好,处处折磨他,希望他死了,可以把他存放的财物没收。

[批注]


五 唐代制度综述

2020-07-20 12:02

[原文]

综此几点,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堪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已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史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歆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批注]


一 宋代政府组织

2020-07-21 21:50

[原文]

荆公是要重新厘定三司权限,要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绾合。温公则主一仍旧贯,只着眼在人事上,并非着眼在制度上。若就制度论,则军、民、财职权三分,到底是不合理想的。再次说到用人。向来政府用人,本该隶属宰相职权之下。什么人该用,什么官该升,这是宰相下面尚书吏部的事。宋代却又另设一个“考课院”。考课就等于铨叙,后来改名“审官院”。又把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又别置“三班院”,来铨衡一辈内廷供奉及殿直官。如此则用人之权,全不在宰相。这是宋初皇室在一种自卑感的私心下,蓄意要减夺中书宰相职权而添设的。如是则不仅宰相和唐制不同,就是尚书成为行政总机关的制度,也都破坏了

[批注]


一 宋代政府组织

2020-07-21 22:18

[原文]

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后决定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至少皇帝就不仅有同意权,而有参加意见之权了。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权就重,相权就轻了。

[批注]


一 宋代政府组织

2020-07-21 22:28

[原文]

这因宰相有时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却可让这些小官口里讲。皇帝若生气,也无法直接对宰相。他们讲的对,固然好;讲错了,也无妨大体。因为他们的名义就是谏官,本来要他们开口讲话。他们人微言轻,阶位不高,讲差话也自可原。所谓“言者无罪,听者足戒”。有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冲突;而宰相要讲的话,却由他们口里讲了

[批注]


一 宋代政府组织

2020-07-23 20:52

[原文]

而且谏官也明明是宰相的属官。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就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隶属于宰相了。而又是由皇帝所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于是谏官遂转成并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于是谏垣遂形成与政府对立之形势。谏官本是以言为职,无论什么事什么地方他都可以讲话,不讲话就是不尽职,讲错话转是不要紧。而且这些谏官阶位低,权柄小,只是些清望之官,本来就挑选年轻有学问、有名望、有识见、有胆量、能开口的才任为谏官。他们讲话讲错了,当然要免职;可是免了职,声望反更高,反而更有升迁的机会。所以宰相说东,他们便说西。宰相说西,他们又说东。总是不附和,总爱对政府表示异见。否则怎叫谏官,怎算尽职呢?这一来,却替政府设立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而且漫无统纪。

[批注]


一 宋代政府组织

2020-07-23 22:09

[原文]

到宋代又变了。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称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赏罚肃清。

“漕”是转运使,掌财赋,领登耗上供,经费储积。

“宪”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领狱讼曲直,囚徒详覆。

“仓”是提举常平使,掌救恤,领常平义仓,水利敛散

[批注]


一 宋代政府组织

2020-07-23 22:10

[原文]

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至于用人集中,则在唐代早已实行了。惟其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力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宋代则把财富、兵力都集中到中央,不留一点在地方上;所以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再也没办法。

[批注]


三 宋代赋税制度

2020-07-23 22:25

[原文]

王荆公的免役法,还得人人出钱免役;明代有“一条鞭”法,又把丁税归到田租里,便不看重人丁了。到清代中叶以后,有“地丁摊粮永不增赋”之令,于是便不要丁册了。然而这样一来,变成只有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关系了。一个国民,只要没有田地,不应科举考试,不犯政府法令,甚至他终身可以与国家不发生丝毫直接关系。这又岂是中国政治上历来看重轻徭薄赋制的理想者所预期而衷心赞成的呢?

[批注]


四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2020-07-25 15:55

[原文]

宋代军队分两种:一称禁军,一称厢军。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然而也有其因缘来历,我们仍不能过分来责备宋人。

[批注]


四 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2020-08-01 21:11

[原文]

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2 18:23

[原文]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2 18:25

[原文]

此外有一个“都察院”,是由御史台变来的,专掌弹劾纠察。全国各事都在都察院监督之下。把都察院和六部合起,并称“七卿”。七卿之外,还加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通政司管理章奏,全国中外一切奏章送给皇帝的,都归通政司;这是一个公文出纳的总机关。大理院主平反,一切刑法案件到最后判决不了,有什么冤枉,都可以到大理院求平反。刑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和大理院,又叫做“三法司”,这都是司法机关。朝廷一切重大司法案件,就由三法司会审。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09:07

[原文]

再下去的儿孙,生长在深宫,精力逐代萎缩,便不能这样做。甚至不能天天出来上朝见群臣。今天不上朝,明天事情就接不上。事情接不上,不能叫文武百官在那里老等着。也不能群臣们说了话,皇帝无辞可答。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09:09

[原文]

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劄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现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而皇帝失职,却并无办法,算只有给事中有时可以封驳。给事中究竟是太小的官位,那能拗得过皇帝?所以明代制度,可以说是由皇帝独裁了。不过碰到大事情,皇帝还是要到文华殿、武英殿来同那批大学士当面商量;只小事情不重要的,由内阁写了条子送进皇宫给皇帝慢慢地批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09:26

[原文]

“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过去御史台派人考察地方行政,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那里,所以有“行台”。中书省是中央政府最高机关,怎样可以分一部分在江苏,又分一部分在广东呢?这是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这因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最先使用这一制度的还是金。不过无论是金或元,都是外族用此制度来统制中国;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与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制。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18:47

[原文]

再深一层言之。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行省制度的历史来源确如此。所以直沿袭到近代,依然有其痕迹可寻。我们现代的省区分划,和唐宋时代的“道”和“路”都不同。如江苏徐州,是一个军事重镇,它一面是山东,一面是河南与安徽。徐州属江苏省,但它的外围,江苏管不着;如是则江苏的总督或巡抚就无法控制了。南京也是一军事重镇,但如广德不守,或者芜湖放弃了,南京也不能保;而广德、芜湖也都不在江苏的管辖内。任何一省都如此。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而任何一区域也很难单独反抗。这是行省制的内在精神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18:52

[原文]

后来又有人把东三省误叫为满洲,这更大错特错。满洲只是吉林省松花江外长白山附近一小区域,在明代属建州卫。唐称府,明称卫,这是军事区域的名称,并不是东北的行政区域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18:55

[原文]

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清代学者中,就有人主张不用行省或省字,而正名称为布政使司的。然而总督、巡抚又如何称呼呢?所以当时也没有人附和。然而行省之称到底是不妥。又如说“本部十八省”,那更荒谬。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所谓“本部”“非本部”之别。秦代万里长城早已东达大同江,辽河流域永远在中国历史圈之内,如何说它不是中国之本部?这原是外族敌人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此刻又有所谓华南、华中、华北等称呼。试问中国政治区域上,有没有这些分法呢?中国人不注意,大家跟着这样叫,现在还没有事,不要紧;十年二十年以后,说不定政治上,外交上,又发生问题。连我们的脑筋里,观念上,也会发生问题的。如想我们是华南,你们是华北;这些观念,都会发生很大作用。这因讲元代的行省,而牵连涉及。这都该值得我们警惕的。省区的“省”字,根本是一个不祥的名称;最好以后能在新的地方政治区域之划分下把这字革除,再不沿袭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18:57

[原文]

再说明代地方长官,与“承宣布政使”并列的,还有一个“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又有一个“都指挥使”,管军事。三个司合称为“三司”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19:07

[原文]

这样一来,县上面有府,府上面有司(分司),司上面才是省(司);变成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县官才是亲民官,府、州以上,都是管官之官。管民的官不仅少,而且又是小。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19:22

[原文]

进士等于如高等文官考试的及格人,监生等于是大学生,吏员则等于是公务员。这时尚不分高下,同样有出身。但那是一时济急。迨到明成祖时,便规定胥吏不能当御史。这就是规定曾任公务员的不能做监察官,又胥吏不准考进士。这样一来,便限制了胥吏的出身。“官”和“吏”就显然分开两途。于是在中国政治上的“流品”观念里,胥吏被人看不起。这一观念始于元,到明成祖时而确定。这事在中国政治史上,实有甚大的影响

[批注]


一 明代政府组织

2020-08-04 19:25

[原文]

一个真想做事的官,一到衙门,至少须三四个月或一年半载,才把衙门里详细情形弄懂了;而一辈胥吏就不免起来反对他,暗中作梗。这种情形,从明代起,以前是没有的。而直到清代,这种趋势,日甚一日。其误在于分出官、吏流品之清浊。在上面流动的叫“清流”,在下面沉淀的是“浊流”。只要一行作吏,沉淀入浊流,再也不要想翻身,再也爬不上。

[批注]


二 明代考试制度

2020-08-04 19:44

[原文]

唐、宋两代的考试,由民间先在地方政府呈报,由地方送上中央;这些人就叫“进士”。考取后称“进士及第”。譬如你是山东人,便向山东省政府报名,他把你送到中央,你就是山东省进士。考试录取,就叫进士及第。因此主要的考试只有一次。到了明代,殆因报考的人数更多了,才分成几次考。第一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俗名又叫做“秀才”。照理,县学生该赴县学读书;但有名无实,并无正式的县学。其次是省试,考试地点在各直省的省会,这叫“乡试”。中式者俗称“举人”。各省举人再送到中央,集合会考,这叫“会试”。会试中式,始是“进士”,也叫“进士及第”。其实就名义论,举人就如进士,进士也就如举人,那有这许多分别呢?

[批注]


二 明代考试制度

2020-08-04 19:46

[原文]

明以前的科举,只进士及第后,即便分发服务,依其行政成绩逐渐上升。明代则举人不便是进士,一定要进士及第、进翰林院的这批人,才能当大官。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如是则科举场中也分了流品。进士及第是清流,浮在上面直向前;秀才举人则变成浊流,沉淀在下面,永远不超升。鼎甲出身,也成一种流品观念了。我们不能说科举场中有阶级,但却有流品。从两汉到唐宋,任何人都得从小官先做起,但人人都有当大官的希望。明以后,科举分成两层,下层是秀才、举人,没法当大官。上层是进士与翰林,也没有做小官的。清代也如此。像曾国藩进士殿试,虽列三甲,只是同进士出身;然而进士散馆成绩好,获进翰林院;以后出来便做几任学政主考,后此就做侍郎,等于现在的部次长,一下就做大官了。至于考不上进士、翰林的,无论你学问修养好,从政成绩好,总之没办法。这种制度,依然是重法不重人。

[批注]


二 明代考试制度

2020-08-04 19:48

[原文]

汉代培养人才的是掾属。唐代培养人才在门第。宋代培养人才在馆阁校理之职。到明、清两代,始把培养人才的机构归并到考试制度里。当然,做翰林的不一定全都好,然而政治家、学问家都由这里面出来,那亦是事实。

[批注]


三 明代赋税制度

2020-08-04 21:37

[原文]

但若论历史大趋势,自唐代两税制以来,政府方面,究竟是只顾虑在政府自身的财政上如何图谋征租手续之方便,而再不能在经济理论上来努力社会民众方面土地制度之建立。

[批注]


一 制度与法术

2020-08-07 15:48

[原文]

现在再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究竟是出于公的多呢?还是出于私的多?究竟法术的意义重呢?还是制度的意义重?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由满洲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批注]


二 清代的部族政权

2020-08-08 10:00

[原文]

不论蒙古也好,满洲也好,他们都想拿一个部族来控制政府,掌握政权。这种政权,当然是私心的。所以这一种政权下之一切措施,便不好算是政治制度,而只好算是一种法术,一种控制此政权之手段。

[批注]


二 清代的部族政权

2020-08-08 10:03

[原文]

单说清代一代,仍然像是士人政权,仍然说政权该交付与读书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满洲人也了解,并不曾正式反对这理论。他们只在此理论之下,另用一种法术,把满洲部族来凌驾中国读书人。若说他们是专制,则该是部族专制,而仍非皇帝专制。我们明白得这一点,才可来讲清代的制度。

[批注]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2020-08-09 07:21

[原文]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给吏部尚书的,也是直接寄信给吏部尚书,此外无人得知。开始时,或因军事机密,才用这办法。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批注]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2020-08-09 07:22

[原文]

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这不是全国政治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了?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批注]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2020-08-09 07:24

[原文]

清代那种私心的政治,又怎样能做得下去呢?这就因为皇帝背后有全部满洲人撑腰。一个皇帝要独裁,他背后定要有一部分人强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独裁。今天共产党的政治也如此。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有拥护他独裁的一个特定的集团。我们此刻说皇帝独裁,我们也要看是那个力量在帮助他独裁,拥护他独裁。中国历史从秦以后,历代皇帝的背后就没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力量。贵族吧,军人吧,资产阶级吧,都没有。若说皇帝利用读书人,读书人在拥护皇帝,可是读书人拥护皇帝比较是公的;因为读书人不是皇帝的私势力,而且读书人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集团。中国历史上只有元和清,皇帝后面由整批蒙古人和满洲人帮忙。其他各代,大体说,是全国的读书人,由全国民众中间受过教育经过考试的人,来帮政府忙。这不能说是不公道。此刻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便是“封建社会”了,这真是胡说。读书人不就是封建。反过来说,皇帝或政府,存心培植读书人,也并不是私心。并不如元、清两代,存心扶护蒙古人和满洲人,这种政治当然是私心的。因为其是私心的,所以一切表现都不成为制度,而只是法术

[批注]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2020-08-09 07:28

[原文]

。中国传统政治,若说凭技术,也已有两千年的经验。但有它可宝贵的地方。最可宝贵处,就是在“公开”。一切事情都是公开的。因有一制度存在,一切凭制度处置。要不公开也不可能

[批注]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2020-08-09 07:30

[原文]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这三条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争取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所谓的三大自由了。中西双方的现代史,在这上,有一个恰正相反的对比。讲起来,真值得我们内心的惭愧。卧碑立于顺治五年。有名的金圣叹,就为犯了卧碑禁令而杀头了。因为当时考试官贪污,一些生员跑到明伦堂向孔子灵位哭叫,就犯了言事结社的禁令。我们从这些地方看,就可看出清制之存心。明代是特别奖励大家发言,公开发言的,也不仅明制如是,历代都如是。只有清代才不许人讲话。这成什么制度呢?这只是满洲部族政权便利他们统制中国的一些无理的法术

[批注]


三 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2020-08-09 07:33

[原文]

在这种私制度之下,最坏的还是他们自己心虚,要替自己留一个退步。这个退步。就留在关东三省。清政府把关东三省划成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我们已讲过:满洲人是吉林长白山外松花江畔很小的一个小部族,满洲并不就是东三省。

[批注]


四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2020-08-09 07:35

[原文]

邹容这一番话,真描出了清代部族政权之实相。中国考试制度之用意,本在开放政权,选拔真才,来分配于政府各部门。现在清代的部族政权,既绝无意于把政权开放,则考试只成为羁縻牢笼之一术。换言之,只让汉人们也尝到一些甜头,开放政权之一角落,作为一种妥协之条件而止。

[批注]


七 变法与革命

2020-08-09 07:47

[原文]

他不晓得在他当时,这一制度之后面,还有一个力量在拥护,在支持。不是皇帝一人就可以专制,皇帝背后有他们的部族,满洲人在拥护这皇帝,才始能专制。现在光绪皇帝既跳不出满洲人的这一圈,如何能改革这制度?若要把满洲部族这集团打破了,就非革命不可。

[批注]


总论

2020-08-09 07:52

[原文]

地方官一天天没有地位,地方政治也一天天没有起色,全部政治归属到中央,这不是一好现象

[批注]


总论

2020-08-09 07:53

[原文]

东汉以下的大门第,也在晚唐时期没落了。中国社会自宋以下,就造成了一个平铺的社会。封建贵族公爵伯爵之类早就废去,官吏不能世袭,政权普遍公开,考试合条件的谁也可以入仕途。这种平铺的社会,也有其毛病。平铺了就不见有力量。这件事在近代中国,曾有两个人讲到过;一个是顾亭林。他是明末清初人,他想革命排满,但他深感社会没有力量,无可凭借。他曾跑到山西,看见一个裴村,全村都是姓裴的;他们祖先在唐代是大门第,做过好几任宰相,直到明末,还是几百几千家聚族而居。他看见这样的村庄,他认为社会要封建才得有力量。外面敌人来了,纵使中央政府垮台,社会还可以到处起来反抗。但他所讲的封建,却并不是要“特权”,只是要“分权”。中央早把权分给与地方,中央垮了,地方还可有办法。这是顾亭林的苦心。

[批注]


总论

2020-08-09 07:56

[原文]

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的繁密化。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订一个制度来防制它,于是有些却变成了病上加病。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缚。这一趋势,却使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

[批注]


总论

2020-08-09 08:00

[原文]

我将最后申说一点。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但这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我们说,我们要建立法治。现在我们的文书制度,层次之多,承转之繁,使人一跑进这圈套,就无法得转身。再加上“民主”二字,好像什么事都待集体商量过;于是文书递转以外再加上开会忙。照目前情形,只要开会和递转文书,已够使每一个人在政治上不能表现出才能。我们天天说我们的法不够,其实不够的不在法,而在才。这也不是我们之无才,乃是我们的才不能在我们的法里真有所表现。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人才,也总有一个时代的法制。人才无可表现,于是有大乱。若专用法制来束缚人,使人人不获尽其才,则必将会酿乱。我们现在将如何酌采西方的新潮流,如何拿自己以前的旧经验,来替自己打开一出路,来创新法,运新才,这当然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批注]